【新闻来源:williamhill中国官网公众号】今天是第30个“世界读书日”。非常高兴与老师同学们共同分享读书的思考和乐趣。读书是我的一项生活习惯,我的手提包里总会装着一本在读的书。一本好书可以让我一有时间,就进入自己喜欢的精神世界,与智者交流。我观察很多爱玩电子游戏的同学,仿佛也是进入了自己喜欢的精神世界一样。与玩电子游戏相比,我想阅读可以带给你同样的愉悦,甚至收获更多。

“世界读书日”的英文全称是 “World Book and Copyright Day”,可直译为“世界图书与版权日”。设立“世界读书日”的目的,是希望散居在世界各地的人,无论是年老还是年轻,无论是贫穷还是富裕,无论是患病还是健康,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,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、文化、科学、思想大师们,都能保护知识产权。在我看来,这也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内核之一。

我习惯读纸质书,这是因为我成长于印刷出版物占据主流的时代。我喜欢一边阅读,一边在书上做笔记。有一次,我把读过的一本书推荐给我儿子。他拒绝接受我做过标记的旧书,而是要没有任何标记的新书,怕我的标记会影响他的判断。被儿子拒绝,当父亲的并没有觉得失望,反倒让我想起当年唐敖庆老师常说的一句话:“要站着读书,而不是躺着读书”。我理解,这是教导我们在读书时,要时刻保持品判思维,不盲从前人,不迷信权威,坚持独立思考。这是吉大重要的育人传统之一。这也是我虽被儿子拒绝却还感到非常欣慰的原因。
纸质书只是信息的载体之一。同学们大可不必拘泥形式,可以根据自己的性格和习惯,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。你们成长于人工智能时代,信息的载体丰富多样,甚至一些载体已经不限于存储和传播,还可以促进读者交流,拓展搜索相关知识。我在吉大上学时,图书馆还是借书卡的时代。通过借书卡可以知道还有哪些师生对这本书、对这个领域感兴趣,是非常有趣的一种交流。但想借到一本热门书,往往要等待好久。如今的吉大图书馆,已经进入了数字赋能的新时代。馆藏量大幅提升,线上阅读、线下借阅都十分便利。许多期刊杂志以开放获取的形式发表,师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方式从未像今天这么便捷。此外,师生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交流读书感受,看同学们的留言和书评有时比读书本身还受启发。

今天我们共同阅读的《闻雁集》,记录了吉大“大先生先导,小先生从游”的教育往事,是吉大文脉生生不息的历史见证。大学是师生的共同体,要靠一代又一代的师生们共同努力,既要传承,更要发展。为了顺利成书,老校长周其凤院士受邀后连夜赶回北京家中,专门找出收藏多年的云南古法构树皮纸,欣然题字“闻雁集”三个字。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唐淼老师从馆藏画作中一幅幅甄选封面,让图片与文字交相辉映、相得益彰。江雷老师文章先后修改50余次,可谓“一诗千改始心安”,这是吉大学人的严谨态度。孙正聿老师三天成稿,一气呵成,还自谦说:“老夫聊作少年狂”。这是吉大学人的慷慨自信。撰写用时最长的当数邹广田老师,一本一本找出当年的课堂笔记,包括当年旁听唐敖庆老师主讲《群论》的笔记,一位一位仔细核对老照片中师长、同学的名字,这是吉大学人的情深义重。

每一所大学,都有自身独具的精神气质。受此熏陶影响的代代学人,通过口口相传,身体力行,传承学风。明年是williamhill中国官网建校80周年,“听党召唤、至诚报国、扎根东北、兴教育才”的“北上精神”,“求实创新、励志图强”的校训精神,“厚基础、重实践、严要求”的育人传统,“心有大我、至诚报国”的黄大年精神,等等,形成了吉大人独有的精神气质。

习近平总书记曾说,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,让人得到智慧启发,让人滋养浩然之气。希望老师和同学们能够养成读书的习惯,让知识开阔我们的视野,丰富我们的人生;保持品判性思维,不自欺欺人,不枉己徇人;坚持终身学习,让知识增益能力,坚定内心,不彷徨当下,不惧怕未来。